美國經濟增長在2014年及2015年的一季度均顯著減速。高盛集團的研究發現,“異常寒冷的冬季天氣是原因之一。”
在這份“寒冬將至”的研究報告中,通過關注衡量寒冷氣溫指標“采暖度日數(HDD)”、地區性降雪指數兩項天氣指標,估算出天氣變化對經濟的影響。
高盛從而得出這樣的三組結論:首先,發現氣溫和降雪都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。根據高盛的估算HDD上升一個標準差,GDP增速/當前活動指標(CAI)將分別下滑0.4個/0.1個百分點,而降雪指數上升1個標準差,GDP增速和CAI均下降約0.3個百分點。
其次研究發現天氣狀況對經濟不同領域的影響并不一致。其中對建筑業、零售貿易、休閑餐飲、外貿和制造業的影響通常最大。
同時天氣變量對冬季就業報告有著重要但更為微妙的影響。據估算當月寒冷程度以及參考周降雪上升1個標準差帶來的就業人數增幅下降規模分別在3.5萬人左右。
冬季又至,美國正經歷“霸王級”寒潮。
高盛的研究樣本是美國減速的經濟,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更大范圍的適用性?比如中國……
大寒剛過,罕見的超級寒潮就開始席卷中國大部,氣象部門稱,全國多地最低氣溫可能跌破歷史極值。
跌破歷史極值的不僅僅是氣溫,資本市場同樣遭遇“寒潮”。
資本市場遭遇“寒潮”
外圍市場的風聲鶴唳從這個黑色星期三開始。1月20日,星期三,大寒。
1月20日,港元匯率繼續走軟,港元兌美元報7.82,創下自2007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。周三的恒生指數下跌至自200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。
港股下跌的同時,日本股市進入熊市,日經225指數大跌,自去年6月高點跌超20%。韓國綜合股指盤中曾一度跌3.1%創2012年來新低。亞洲股市恐慌情緒也蔓延到美股,美股周三收跌,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、標準普爾500指數、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均下跌。
市場分析人士指出,全球股指終陷"技術性熊市"。MSCI全球指數較去年高位下跌逾20%,正式陷入技術性熊市。為2008年金融危機來首次。
數據顯示,全球至少有40個股市陷入熊市。全球63個最大的市場數據顯示,總規模達30萬億美元的19個國家股市跌幅在10%-20%之間,這也是所謂的技術性回調。
不僅是資本市場,油價也在節節敗退。
國際油價20日暴跌近7%,紐約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跌破每桶27美元,這也是2003年5月7日以來的最低結算價格。今年以來,紐約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經暴跌28%。
以石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同樣處于下跌通道,更加放大了股市悲觀預期。
而中國A股市場,雖然今天(周五)強勢震蕩收復2900點,但是兩市成交額僅為4465億元。
不僅股票市場慘淡,宏觀經濟也不容樂觀。
宏觀經濟不容樂觀
1月19日,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去年全國經濟運行情況,2015年中國GDP同比增長6.9%,為1990年以來GDP增速首次跌破7%。
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各行業增長陷入衰退,社會零售業并沒預期那樣強勁,工業增加值、城鎮資產投資、原油需求等都出現減速。
在研究人士看來,煤價、鐵礦石價格指數、發電量、鐵路貨運量等指標更能反映經濟運行態勢。
中信建投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,開年行情并不樂觀,經濟難回暖。
首先看煤價,自去年10月以來,環渤海動力煤價格屢創價格新低記錄,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(CIOPI)也創出了自2011年9月9日創立以來的最低記錄,191.88點。雖然目前動力煤價格跌勢逐步轉平,鐵礦石價格也逐漸在底部平穩。可能主要原因有二:一是季節因素,冬季對煤炭的消耗量增大,導致煤炭價格沒有繼續斷崖式下跌;二是去產能和出口因素,去產能和近期出口,逐漸使鋼材價格跌勢在短期內不至于繼續擴大。但以上因素較為短期,在大趨勢上,國內過剩產能原材料價格仍在下跌趨勢之中。
2015年全年發電量首度出現了0.2%的負增長,這表明中國傳統的重化工業發展正在加速放緩。預計未來隨著中國推動去產能、產業結構升級、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,全社會發電量數據或將進一步下行。
鐵路貨運量繼續下行,同比下跌趨勢加劇,11月份,鐵路貨運量同比下跌達到了-15.63%。2015年全年,貨運量已經跌到接近2008、2009全球金融危機的水平,這一前瞻指標意味著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將承受巨大壓力。
經濟學者似乎對2016年的經濟形勢更加悲觀。在多家研究機構的報告中,我們不乏看見這樣的字樣:“下行、下滑、風險、倒閉、貶值”等等。
對于未來經濟走勢及問題,“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”課題組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:
1、消費對GDP 增長的貢獻率有所提高,但消費信心明顯下降。
2、投資價格持續負增長,投資增速大幅下滑。
3、企業利潤持續負增長,實體經濟低迷,引發企業倒閉潮。
4、國際貿易壓力凸顯,人民幣貶值對出口的改善作用有限。
5、 銀行體系系統性風險隱現。
6、地方債務暗藏長期金融風險。
前路漫漫,2016年注定是中國經濟艱難的一年。對于被經濟寒冬無情裹夾著的企業與個體而言,當大環境無從選擇,或許只能升級“御寒”技能。
如何“御寒”
做好心理準備,這場席卷大江南北的寒潮至少要持續5年時間。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就曾明確表示,中國將陷入五年的經濟轉型陣痛期。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在哈佛大學公開課的演講中也曾說,“經濟轉型期必須經歷的陣痛,這個過程長則十年,短則六、七年。我覺得起碼還有五年,中國經濟才能真正走出經濟轉型期的陣痛。到消費占中國GDP三分之二以上的時候,可能一切問題都解決了。”而在冬季達沃斯論壇上,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也表示,中國當前的經濟轉型還將持續3-5年時間。
冬天才剛剛開始,企業無疑需要有打一場攻堅戰和持久戰的準備。
面對如此不樂觀的宏觀環境,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,每一位企業管理者都必須開動腦筋,找到新增長點。“必須要搞創新,不能抱著自己的產業不放。你的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不斷創新的能力。”
經濟環境越是不好,越是優勝劣汰的時刻。馬云對于2016年中國經濟的思考或許會給迷霧中的企業家們帶來更多的信心。他雖然也認為中國未來3-5年的經濟情況不容樂觀,但是未來5-15年左右,中國經濟還是很有機會的。
在他看來,經濟好的時候賺錢的企業家,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企業家。任何一次打擊,都是一次機遇。“經濟不好,你才是優秀的企業。好企業基本上經歷過幾個悲慘的經歷,或者是自己的原因,或者是經濟的原因造成的。所以我覺得,在危機關頭,能熬過去的企業才有‘抗體’。”
寒冬中,聰明的企業家在尋找方法,以應對寒潮。“經濟速度放緩并沒有什么不好。”馬云給出的建議是,企業只需把自己做好,要懂得建立機制,要懂得用最好的人,最好的管理方式,最好的技術來提升創造最好的產品,而讓年輕人去提升速度。即使GDP增長只有2%、4%,有的企業依舊能達到200%、300%的成長。
看來,苦練內功,是企業在經濟寒冬下重要的功課。如果能修煉出工匠精神,專注于自己的領域,做到無可替代,或許任爾東西南北風,也能做到巋然不動。當然,2016年對于更多的企業而言,能活下來才更重要。保持現金流,謹慎投資,保證資金鏈不斷裂是更值得企業關注的第一要務。
也沒必然過于悲觀,對于2016年的經濟形勢,高盛就很樂觀,它們認為,全球危機的風險仍然是可控的。中國所產生的影響雖然比1997年的新興市場和2011年的歐洲所產生的影響更大,但也更能夠在財政和經濟上遏制潛在的系統性或破壞性的變化。
任何一個企業,挑戰永遠都在,被別人淘汰,或者被自己淘汰。就像馬云說的,“2016年不是活得好,而是2016年我們堅持再活過去!”